- A+
这阵子跟身边家长聊天,发现大家都有个同款困惑:明明想对孩子好,可总忍不住盯着他的小毛病念叨——吃饭慢了要催,写作业磨蹭要骂,就连玩具没收好都得说两句。
我以前就是这样。女儿刚上三年级那会,背课文总卡壳,我站在旁边急得直转圈:“这么短的课文,念十遍还记不住?你上课听啥了?”她被我吼得眼圈发红,越急越背不出来,最后俩人都气得摔门。现在想想,那会儿真是被焦虑冲昏了头。
后来翻了不少育儿书才明白,家长之所以揪着琐事不放,不是故意跟孩子过不去,实在是太怕他“跟不上”。总觉得“现在不纠正,以后改不了”,怕他吃饭慢成习惯,怕他写作业拖拉影响成绩,怕他粗心大意吃大亏……这些“怕”堆在心里,就成了随时会炸的焦虑。
可孩子哪能像设定好的程序?三岁学不会系鞋带很正常,小学时偶尔漏题也常见,就连咱们成年人,不也常有忘事、犯错的时候?我表姐家儿子,五年级还总把“的地得”用混,表姐没少骂他“不用心”,结果越骂越错。后来她听了老师的话,说这阶段孩子对词性的理解还没到位,慢慢练就行,反倒没那么焦虑了,孩子出错也少了。
其实啊,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。就像小树,有的先长根,有的先长叶,你硬要它按你的节奏长,只会把枝叶掰断。咱们当家长的,与其盯着每天的“对错快慢”,不如多看看孩子这个阶段到底能做到啥。比如刚上小学的孩子,能自己记作业就值得夸,不用急着要求他写得多快;三年级孩子能主动整理书包,就比纠结他摆得够不够整齐更重要。
身边不少家长聊起这事,都有同款焦虑。后来大家凑一起交流经验,还整理了些不同阶段孩子的成长特点资料,越聊越觉得:原来不是孩子不够好,是咱们太急着让他长成“标准答案”。把心放宽点,守住大方向——比如做人的底线、学习的兴趣,剩下的琐事,交给时间慢慢磨,孩子反倒长得更舒展。
现在我看女儿背课文卡壳,会笑着说“妈妈小时候背这个也卡了三次呢”,她反倒放松了,记东西也快了。有时候慢一点,真的没关系。
🌈 嚼思帮,一个卡片式训练社群,以提问形式激发思考,从短而小的句子或案例中获得启发。在这里,你可以学到更多育儿知识和技巧,与其他家长一起分享育儿经验,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助力。
【💝】幼小衔接和1-12年级中小学教辅学习姿料&教务资源,每天更新!进👗。
#孩子成长阶段 #亲子沟通技巧 #不焦虑养娃 #育儿经验分享 #吴一钶智慧育儿 #家庭教育经验分享 #亲子教育 #父母课堂 #家长必读 #育儿过来人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