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A+
引言:规矩像弹簧,你弱它就强?
朋友张姐最近找我吐槽:"你说现在孩子咋这么精?前脚刚说好每天只能玩20分钟平板,后脚就抱着奶奶手机不撒手!"我听着耳熟——去年她立"不许吃零食"的规矩,结果自己追剧时薯片嚼得咔嚓响。
这事儿像不像咱们减肥?信誓旦旦要"管住嘴迈开腿",结果半夜刷到吃播视*频,反手就点了个炸鸡外卖。孩子可比大人诚实多了,他们直接用行动戳破咱们的"双标":规矩立不住,八成是家长自己先破了功。
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聊聊:立规矩总翻车,到底是哪里出了BUG?
坑一:规矩像橡皮筋,家长一松手孩子就弹飞
上周在商超遇见邻居小王,她5岁儿子抱着巧克力威化不撒手。小王压低声音威胁:"再闹就不要你了!"孩子哭得震天响,最后她还是妥协了:"行行行,最后一次啊!"
问题出在哪?
· 规矩像气球,吹得越大越容易爆:家长总想着"一步到位",比如突然要求孩子"自己收拾玩具+每天练琴1小时+考试进前十"。孩子不是机器人,系统升级得慢慢来。
· 惩罚像狼来了,喊多了就没人信:"再这样就不要你了""再哭帽子叔叔来抓你"——这些"空头支票"比双11满减规则还难算清。
正确姿势:
1. 把大象切成块:先立"饭后自己收碗筷"这种小规矩,孩子做到就击掌庆祝。
2. 惩罚要"看得见摸得着":比如"再看20分钟平板就要帮妈妈摆餐具",让孩子清楚代价。
案例:同事李姐家约定"作业写完才能看动画",结果孩子磨蹭到8点。李姐没发火,而是掏出手机:"现在8点,你只能看20分钟,还是留到明天看40分钟?"孩子秒选后者,次日放学书包都没放就写作业。
坑二:规矩面前,家长自己先"犯规"
我表哥家曾上演"大型双标现场":严禁孩子喝饮料,自己却把可乐当水喝;要求孩子见人打招呼,自己碰到邻居低头刷手机。
问题出在哪?
· 孩子是台人形监控:你偷偷刷某音的样子,他看在眼里;你撒谎说"妈妈不爱吃鸡腿",他记在心上。
· 规矩是双*刃剑:只约束孩子不约束自己,孩子会觉得"规矩=爸爸妈妈特权"。
正确姿势:
1. 全家统一战线:开家庭会议制定规矩,连爷爷奶奶都要签字画押(不会写字按手印)。
2. 家长带头示范:要求孩子整理书包,你就先整理好自己的公文包;禁止孩子说脏话,你就别在堵车时骂街。
案例:闺蜜家规定"吃饭不看手机",结果孩子发现爸爸偷偷刷短视*频。闺蜜当场没收手机:"爸爸违规,罚洗三天碗!"孩子乐得直拍手,现在全家吃饭时手机都躺在玄关"面壁思过"。
坑三:规矩是死的,孩子是活的
有个家长在群里抱怨:"说好考90分买玩具,结果孩子刚好考89.5,死活不肯认账!"
问题出在哪?
· 规矩不是紧箍咒:孩子不是孙悟空,成长路上需要弹性空间。
· 执行太死板:规矩是工具不是刑具,该变通时得变通。
正确姿势:
1. 设置"弹性区间":比如"85分以上可以商量",给孩子努力的动力。
2. 特殊情况特殊对待:孩子生病没完成作业,可以补上而不是惩罚。
案例:我认识一位单亲妈妈,和儿子约定"每天背5个单词"。结果孩子连续一周超额完成,她没奖励玩具,而是带儿子去吃了顿火锅:"这是给你的惊喜,因为妈妈也没想到你能坚持!"现在孩子学英语跟打游戏升级似的上瘾。
终极秘籍:嚼思行导教创人生
规矩立不住,本质是家长把"立规矩"当成了任务,而不是成长。试试这5步:
1. 嚼:把规矩嚼碎了和孩子聊,比如"为什么饭前要洗手?因为细菌会让你肚子疼"。
2. 思:让孩子自己思考后果,比如"如果作业没写完,明天会被老师点名吗?
3. 行:从最小行动开始,比如"今天先自己穿袜子"。
4. 导:孩子犯错时别骂,而是引导:"你觉得下次怎么做更好?"
5. 教:规矩要随孩子成长调整,别用"小学生守则"管初中生。
吴一钶提问:
你家立规矩时踩过哪个坑?是"说了不算"还是"双标现场"?
欢迎留言分享你的"翻车"经历!被选中的朋友送吴一钶《亲子沟通36计》电子书。
记住:规矩不是用来战胜孩子的武*器,是陪孩子长大的阶梯。咱们当家长的,得先学着自己站稳了,才能托起孩子的人生。
吴一钶:
专注家庭教育 | 亲子沟通实战派 | 让育儿变简单
【PS1】如果你关注孩子专注力如何提升的问题,欢迎转发,点我头像——书信——“专注”,得《如何在不经意间提升孩子专注力》
【PS2】蕞后,如你对《好妈妈胜过好老师》感兴趣,欢迎转发,点我头像——书信——“好妈妈”,得《吴一钶智慧育儿:尹建莉育儿案例 深度解读》
【PS3】幼小衔接和1-12年级中小学教辅学习资料和教务资源,每天更新,关—>注吴一钶公主哠—>岭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