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A+
为什么你的宣传声总没人听?
凌晨两点的出租屋里,小林对着手机麦克风第 23 次重录。作为美妆博主,她的眼线画得比手术刀还精准,可一开口介绍口红质地,评论区就飘 “听着像背书”。上周她斥资买了声卡,结果把 “哑光雾面” 念成 “哑光雾面”,粉丝笑了三天,带货数据掉了一半。
街角花店的张姨更窝火。情人节前录了百遍 “玫瑰买三送一”,喇叭挂在门口,路人脚步都没慢过。隔壁水果店用了个甜妹配音,“草莓刚摘的哦”,尾音带点撒娇的颤音,排队的人能从巷口排到巷尾。张姨偷偷去问,对方说找专业配音花了八百,抵她三天营业额。
他们都踩过同样的坑。小林请过学播音的学妹,字正腔圆得像新闻联播,粉丝说 “太端着,不像分享像说教”;张姨让读初中的孙子帮忙,少年音太跳脱,老顾客嫌 “吵得脑壳疼”。最气人的是上个月,小林约了配音工作室,交稿时发现对方把 “保税仓直发” 写成 “保税仓直法”,改到活动结束都没弄对。
转机出现在一个暴雨天。小林刷到同赛道博主的视频,同样是讲粉底液,配音像闺蜜趴在耳边说悄悄话:“你看这流动性,拍上脸跟融进皮肤似的”,点赞是她的 20 倍。死缠烂打问了半天,对方才发了个小程序链接。
输入文案,选 “邻家姐姐” 声线,点生成的瞬间,小林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—— 那声音带着点刚睡醒的慵懒,连 “持妆八小时” 都念出了真实感。新视频发出去,有人评论 “光听声音就想下单”,第一次尝到带货榜前三的滋味。
张姨是被水果摊老板拽着用的。把 “康乃馨买一束送保鲜剂” 输进去,选 “老街坊” 声线,出来的配音像小区里热心的李婶:“姑娘买点花吧,妈见了准高兴”。母亲节当天,花篮卖空不说,还有阿姨追着问:“你家那说话的玩意儿,能帮我录个广场舞通知不?”
原来好的宣传不是嗓门大,是让人愿意凑过来听。那些卡在喉咙里的话,那些说不出口的亲切感,总得有个妥帖的出口。现在小林的视频会根据产品换语气,张姨的花店喇叭能跟着节气说吉祥话。
其实做宣传就像串珠子,内容是珠子,声音是线,线不对,珠子再亮也串不成项链。有些实用技巧,进👗里聊更方便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