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A+
为什么你的视频,配音总是差点意思?
小晴盯着屏幕里的美妆视频,第N次按下删除键。镜头里的口红在灯光下色泽饱满,可她一开口:“这支口红超显白的”,沙哑的嗓音混着窗外的车流声,把那股精致感全毁了。刷到同赛道博主的视频,人家那清甜的女声念着“丝绒质地,黄皮也能轻松驾驭”,评论区满是“求链接”,而她的视频发了两天,播放量刚过200,连闺蜜都调侃“听你配音,口红像地摊货”。
做美食探店的老陈更窝火。为了录“老字号面馆测评”,他凌晨五点就到店,怕打扰食客,声音压得像蚊子哼,粉丝sī 💌信说“听不清面条口感,直接划走了”。他试过用手机壳裹着麦克风降噪,结果录出满屏闷响;买了便宜的收音设备,录出来的声音又干又硬,像机器人读菜单。看着别人的美食视频动辄几万赞,他盯着碗里的面,手里的筷子都差点掉在桌上。
刚毕业做校园vlog的小宇,愁得对着电脑叹气。好不容易拍出“校园最美角落”的素材,配解说时却卡了壳——一口塑料普通话,“这里超适合拍照的”说得磕磕绊绊,评论区全是“听得我尴尬症犯了”“求字幕”。他想找室友帮忙,对方一口网络梗把“图书馆藏书量”说得像讲段子,同学刷到后调侃“你这vlog是搞笑区的吧”,小宇脸都红到了耳根。
他们都试过自救:小晴找开奶茶店的姐姐配音,对方的烟嗓念“口红试色”,听着像推销奶茶;老陈让儿子帮忙,少年音讲“面条劲道”,粉丝还以为是小孩闹着玩;小宇甚至想过花钱找专业配音,一问报价,够他吃半个月食堂,只能咬咬牙放弃。
直到小晴在剪辑软件的插件栏里,瞥见个“文字转语音”的小图标。她半信半疑输了“这支口红的丝绒质地,像云朵吻过嘴唇”,选了“甜美博主”声线,点下生成的瞬间,她眼睛都亮了——那甜而不腻的声音,比她练了三天的效果还自然。换了配音的视频发出去,当天就有粉丝sī 💌信问“口红在哪买”。
老陈试着用它配“这家面馆的牛肉面,汤头熬足八小时”,浑厚的男声把“肉烂而不柴,面弹而不糟”说得清清楚楚,评论区突然涌进上百人问地址;小宇输入“图书馆三楼靠窗的位置,阳光洒下来超治愈”,清晰的青年男声念出来,像同学在热情推荐,sī 💌信里全是求具体位置的。
现在小晴的美妆视频成了“种草模板”,老陈的美食号涨粉比以前快两倍,小宇的校园vlog还被学校官微转发了。原来那些卡在喉咙里的解说,那些录不明白的台词,不是自己没能力,只是少个帮你“把话说好”的巧办法。
有些能让视频少走弯路的小技巧,要是能凑一块儿聊聊,说不定还能发现更多省事的门道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