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A+
拉加夫坠楼前的那句话,像根冰锥扎进所有家长心里。
"我要怎么面对我的父母,他们的孩子是个失败者!"
这个每天学够18小时的"自鸡"娃,从小就把"考上印度理工"刻进了骨头里。在印度,这所学校比哈佛还难进,可他偏信"只有考上才配做爸妈的孩子"。
落榜那天,他没等来父母的责骂——妈妈摸着他的头说"明年再考",爸爸忙着给他做最爱吃的咖喱,连句"可惜"都没说。
可就是这份"开明",成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你发现没?这对父母犯了个很多家长都在犯的错:他们以为"不逼学习=好教育",却从没教孩子"输得起"。
拉加夫的世界里,成绩是唯一的尺子。他凌晨4点爬起来刷题时,父母夸他"懂事";他拒绝朋友的生日会埋头做题时,父母说"这孩子有追求"。没人告诉他:考砸了也能笑着吃晚饭,没考上名校也能有闪光的人生。
他的"自鸡",本质上是在拼命抓住父母没说出口的"期待"。就像很多孩子会想:"爸妈虽然不说,但我必须优秀,不然他们会失望的。"
更戳心的是,坠楼前他最怕的不是自己失败,是"成为父母的失败品"。这背后藏着多少孩子的痛:他们把自我价值,牢牢绑在了"让父母骄傲"这件事上。
其实养孩子就像种果树,光不浇水会旱死,可只浇水不教它抗风雨,一场冰雹就可能拦腰折断。现在多少家长盯着"成绩"这朵花,却忘了给孩子的根培上"抗挫力"的土?
我见过不少有经验的家长,他们会在孩子考砸时说"咱们聊聊这次错在哪,下次能避开就好";会在孩子输了比赛时问"过程中有没有觉得自己进步的地方"。这些话看似简单,却在悄悄告诉孩子:你的价值,从不由一次输赢定义。
有时候,比起"不施压",教会孩子"摔了能爬起来",才是更实在的守护。毕竟人生那么长,谁能保证永远考第一呢?
(很多家长都在聊怎么帮孩子建立抗挫力,其实有套简单的沟通模板特实用,身边用过的家长都说孩子心态稳多了……)
